一、三相升流裝置電力施工單位的必備神器產品概述
三相大電流發生器 是根據電力部門和工礦企業在電氣設備試驗如:各種開關,電流互感器和其它電器設備作電流負載試驗及溫升試驗而專門設計制造的專用設備。
本系列產品視產品體積、重量采用分體式結構,具有輸出電流無極調整,電流上升平衡、負荷變化范圍大、工作可靠、操作簡便、等特點。是工礦企業進行升流或溫升試驗較理想的設備。
二、三相升流裝置電力施工單位的必備神器主要技術參數
1、三相總容量:10KVA;
2、工作頻率:50Hz;
3、輸入線電壓:0~380V,線輸入電流:15.19A;
4、輸出為△接法:線電壓:6V,相電壓:3.46V;
5、相輸出電流:1000A;
6、三相輸出電流1000A×3,輸出為六個斷口,便于靈活接線及應用;
7、運行時間;為10分鐘;
三、三相升流裝置電力施工單位的必備神器使用環境
1、工作電源:380V ±10% 50HZ
2、環境溫度:—10℃—40℃
3、產品周圍應無嚴重影響變壓器絕緣的氣體蒸氣,化學性沉積灰塵、污垢及其它爆炸性介質的場所。
四、三相升流裝置電力施工單位的必備神器工作原理:
本系列產品接入工作電源后,通過調整調壓器輸出電壓以獲得試驗所需的大電流。其工作原理圖如下:
C ——為常閉常開觸點 R ——為熔斷器 LD ——為電源指示燈
HD ——為升壓指示燈 HA ——為停止按鈕 SA ——為升壓按鈕
TA ——為交流接觸線圈 B ——為調壓器 V ——為電壓表
SJ ——為時間繼電器 T ——為升流變壓器 A1——為電流互感器
五、三相升流裝置電力施工單位的必備神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1、按電氣原理圖接好工作線路。變壓器外殼,操作臺等必須良好接地。
2、接通電源,操作臺上的紅色指示燈亮。按下啟動按鈕,綠色指示燈亮,此時升流器等待升流,臺上輸出電流指示直到所需的大電流時,(單相也可做)為了保證測試精度,可以在儀表接線柱上串接一標準電流表。電流互感器為1000:5,電流表讀數應是5A.
4、升流試驗過程中,一旦發現不正常現象,應立即按下停止按鈕,切斷電源 ,查明原因后再進行試驗。
5、試驗完畢,必須將調壓器回零,按停止按鈕切斷電源,切斷工作電源 ,方可拆除試驗接線,以保證。
六、注意事項:
1、本設備是為短時間的工作而設計的,所以不允許長時間在額定容量下工作,特別不允許超過額定電流運行,以防過熱:
2、新安裝和長時間不用的變壓器,運行前用1500兆歐表測量線圈之間和線圈對地的絕緣電阻,其電阻值不低于0.5兆歐時,方可使用。
3、使用中升流變壓器和操作臺必須可靠接地,以保證。
4、使用時應緩慢均勻升流,搬運時應避免過大的震動。
5、調壓器與電刷接觸表面應保持清潔,視情況用90%酒精蘸棉紗擦拭干凈。
6、本設備應置于清潔、通風、干燥和室內保存。
11月11日是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紀念日。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告停戰,以英國和法國為首的協約國成為戰勝方。很多人不知道,在這場持續4年之久、波及大半個世界的戰爭中,與英法**浴血奮戰的,還有14萬來自中國的華工。
從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乘火車,約兩個多小時才顛簸到波普林格市。波普林格,位于比利時西部的西弗蘭德省,毗鄰法國,是當地的交通樞紐,是英法比三國對抗德國的重要戰場。
經過多方尋訪,記者獲知奔赴歐洲的華工中,有1萬多人被派到這里及周邊城市,他們被部署在波普林格的營地,承擔清理戰場和城市重建的任務。
一路上,老式的火車穿涵洞、過隧道,顛簸著行駛在陳舊的鐵軌上。窗外時而浮現滿地枯黃的山坡、草場,時而掠過破舊古老的民居。華工們當年就是從這個火車站,沿著這條鐵道,抵達波普林格的。
火車站保留著華工抵達時的照片。照片上黃皮膚、黑眼睛的華工們,擠站在火車車廂里,驚奇地望著鏡頭。照片背景是一座尖頂的教堂,至今還在。
聽說中國記者為采訪一戰華工而來,波普林格的市長柯斯朵夫·德乍赫爾身著筆挺的黑色西裝,佩戴著只有正式儀式時才用的藍黃相間的綬帶,前來迎接。他說,在一戰前,世界上沒人知道地球上有這里,因為一戰把這里變成了戰場,波普林格才開始為外人所知。這張滿是華工面孔的照片,是該市的珍貴歷史資料。
波普林格市當時僅有幾千居民,當成千上萬的華工被火車一批批運來,可以想見,當地人是多么驚奇!
在一戰中,飛機、坦克、毒氣、遠程大炮等各種新式武器投入戰爭,初到歐洲的華工,從農業文明一腳跨入工業文明,尚未醒過神來,就被送上戰場。他們修鐵路、清運傷員和陣亡士兵,有時還要執行勘測雷區等危險繁重的任務。一位名叫福萊特的法國官在記述中說:“我們營地的重體力活兒都是華工來做,他們是合同工,來自中國農村。”
德乍赫爾帶著我們來到曾掩埋過華工的一座公墓,晴空、曠野、凄風、雜草,眼前這一大片白色冰冷的墓碑,一下把我們拉回到百年前的時空里。1917年11月,德軍空襲比利時,華工第五十二隊中,有13人遇難。隊長瓊斯在記述中提道:“13名華工所住帳篷被一枚炮彈擊中,全部身亡。”
這里距敦刻爾克還有20公里,距伊珀爾市1個小時的車程。伊珀爾是西弗蘭德省第2大城市,一戰中幾乎被德軍的炮火夷為平地。華工們手中的鐵鏟鐵鍬,將城市重建起來,成為今天的模樣。市中心的一戰紀念館專門辟有“中國館”。館長告訴我,每年都有來自法國、荷蘭和英國的游客,專程來伊珀爾看關于一戰的展覽,每次我們都會提到華工。“華工是我們一戰和當時歐洲歷史的重要部分,他們不遠萬里來到這里,幫我們重建家園,我們對一戰華工心懷感激”。
戰時特殊時期,華工們要避開敵軍魚雷和空襲,通過不同路線分批前往歐洲,他們有的從中國登船向東,經過加拿大橫穿大西洋,還有的取道巴拿馬運河,或者向西經過蘇伊士運河,繞道好望角,后抵達法國馬賽。再從馬賽下船,乘火車被送到歐洲各處。由于路途遙遠,很多華工在途中就不幸遇難。據記載,1917年2月,載有華工的阿索斯號輪船遇魚雷沉沒,543名華工遇難。當時的報紙只公布了獲救人數,但是對傷亡人數卻緘口不言。據不完全統計,犧牲和下落不明的華工接近2萬人。幸免于難的華工們大部分于1920年返回中國。
回望華工來歐洲的艱辛路,更警醒著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今天。